土石流過後的隱形殺手:比淹水更危險的5種病原體

土石流過後的隱形殺手:比淹水更危險的5種病原體

近期發生的堰塞湖潰堤事件,造成大量水夾帶泥沙變成土石流淹入民居,因此不少人組成志工自發前往協助災區清消。

但你知道嗎,其實土石流不像一般淹水只有積水和下水道污染,它夾帶的山區土壤裡藏著數十種危險病原體

土石流 VS 一般淹水:污染程度大不同

比較項目 一般淹水 土石流
主要污染源 下水道污水、積水 下水道污水 + 山區土壤 + 動植物殘骸 + 農藥化學物質
病原體種類 6-8種常見水媒病原 15種以上,包含土壤性病原
病菌濃度 中等 高(土壤保護效應讓病菌存活更久)
清理難度 高(泥沙滲透、附著力強)
健康風險等級 ★★★☆☆ ★★★★★
感染途徑 主要是接觸和飲用 接觸、吸入、傷口感染多重管道

在我們之前發表的《6種隱藏在積水中的細菌》文章中,詳細介紹了淹水帶來的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常見病原體。但土石流的問題遠不止這些,它還會帶來山區土壤中特有的危險病原體。

土石流帶來的3大污染源

躲藏在山區土壤的病原體

山區土壤長年累積了各種厭氧性和好氧性細菌,這些細菌在深層土壤中可以存活數十年。土石流一來,這些原本深埋地下的病原體就被翻攪出來,直接接觸到人體。破傷風桿菌類鼻疽伏克氏菌就是其中最危險的代表。

腐敗的動植物殘骸

土石流會沖刷山區的動物屍體、腐爛植物、糞便等有機物,這些東西在泥沙中迅速腐敗,成為細菌繁殖的最佳溫床。短短幾天內,細菌數量可以暴增數千倍。

殘留的化學物質與農藥

台灣山區有許多農作區,土石流會將農藥、化肥、除草劑等化學物質一起沖下來。這些化學物質不僅本身有毒,還會削弱人體免疫力,讓你更容易受到病原體感染。

5種土石流特有的危險病原體

土石流帶來的病原體種類繁多,以下是最需要注意的5種危險病原體及其特徵:

病原體名稱 存在位置 感染途徑 典型症狀 潛伏期 危險程度 高風險族群 特別說明
破傷風桿菌
(Clostridium tetani)
深層土壤、動物糞便 傷口接觸泥沙(特別是深度傷口) 肌肉僵硬、痙攣、呼吸困難、角弓反張 3-21天(平均8天) ★★★★★ 未施打疫苗者、超過10年未補打者 厭氧菌,芽孢可在土壤中存活數十年,就算泥沙乾燥仍有感染力
類鼻疽伏克氏菌
(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)
台灣山區土壤,特別是中南部、東部山區 吸入含菌塵土、傷口接觸、飲用污染水源 發燒、肺炎、多發性膿瘍、敗血症 1-21天(可潛伏數年後發病) ★★★★★ 糖尿病患者、腎臟病患者、免疫力低下者 台灣本土常見,可潛伏數年才發病,死亡率高達40%
真菌孢子群
(黴菌源頭)
潮濕泥沙、腐爛木材、植物殘骸 吸入孢子、皮膚接觸 呼吸道過敏、氣喘、皮膚炎、鼻竇炎 數小時至數天 ★★★☆☆ 過敏體質者、氣喘患者、免疫力低下者 長期影響嚴重,可導致慢性呼吸道疾病
土壤線蟲與寄生蟲卵
(蛔蟲、鉤蟲等)
土壤中、動物糞便 皮膚接觸、誤食污染食物 腹痛、腹瀉、皮膚搔癢、貧血 數週至數月 ★★★☆☆ 兒童、手部衛生習慣不佳者 泥沙中可存活很久,小孩特別容易感染且症狀較嚴重
加強版水媒病原
(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)
泥沙中混合動物糞便、污水 接觸、飲用、傷口感染 腹瀉、嘔吐、發燒、脫水 數小時至數天 ★★★★☆ 所有人,特別是老人小孩 濃度比一般淹水高3-5倍,在泥沙保護下存活時間更長

破傷風桿菌類鼻疽伏克氏菌是最致命的兩種病原體,清理土石流時務必做好防護,任何傷口都要立即處理。如果你已經超過10年沒有施打破傷風疫苗,建議清理前先去醫療院所補打。

真菌孢子雖然不會立即致命,但長期影響最嚴重。很多人在清理完土石流後的幾週內,家中開始出現大面積黴斑、家人開始咳嗽過敏,就是因為這些孢子已經深入牆壁、地板內部。

為什麼土石流的病原體特別難處理?

泥沙保護效應

細菌躲在泥沙顆粒的縫隙中,一般的消毒劑很難滲透進去。就算表面看起來乾淨了,泥沙深層的病原體依然活躍。

深層滲透問題

土石流不是只有表面污染,泥漿會滲入牆壁、地板的細縫中,甚至深入建材內部。

多重交叉感染風險

土石流帶來的不是單一病原體,而是數十種細菌、真菌、寄生蟲。這種多重威脅讓一般人很難完全防護。

了解威脅,才能正確防護

土石流過後的清理,絕對不是拿把掃把、噴點消毒水就能解決的。

面對這些看不見的隱形殺手,小心及仔細的清理是不可少的。加上《大地除蟲》的專業服務,更能確保完全消毒。所以若有需要,在一般的自我清消後,可以免費諮詢《大地除蟲》,我們會為您完整規劃完善的消毒策略。